一.选择适宜的农林抗旱保水剂种类。
就主要组成成分而言,农林抗旱保水剂分为丙烯酰胺一丙烯酸盐共聚交联物和淀粉接枝丙烯酸盐共聚交联物两大种类。但是,每一种类中又有众多不同的产品,即使组成成分完全相同,不同厂家生产的产品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在吸水和保水性能方面。因此,使用时要具体分析。
1.用于种子包衣和种子造粒时,应选用吸水倍率大、吸水速率快的粉末状保水剂,以淀粉接枝丙烯酸盐共聚交联物类型的保水剂最佳;
2.用于苗木蘸根时,同样要选用吸水倍率大、吸水速率快的粉末状农林抗旱保水剂,但粒径可稍大些;
3.于土壤直混施时,应选用凝胶强度比较大的颗粒状农林抗旱保水剂,以丙烯酰胺一丙烯酸盐共聚交联物类型的保水剂较佳。
4.在气候较干燥的地区,应选用吸水倍率较大的农林抗旱保水剂;而在气候较湿润的地区,可选用吸水倍率较小的农林抗旱保水剂。
5.对于南方的酸性土壤,应选用酸性农林抗旱保水剂;而对于碱性土壤,尤其是盐碱地,应选用碱性农林抗旱保水剂。
具体到某一种农林抗旱保水剂,它的吸水性、保水性、酸碱性以及凝胶强度等性质,应在使用前一一测定。
二.确定合理的使用量。
1.农林抗旱保水剂使用量的确定,既要考虑经济成本,又要保证保水效果,因为不同种类的农林抗旱保水剂,其吸水倍率相差很大。
2.对于吸水倍率较大的农林抗旱保水剂,施入量应少些;
3.而对于吸水倍率较小的农林抗旱保水剂,施入量可适当多些。
4.含盐量较高的土壤,会降低保水剂的吸水倍率,因而应多施。
5.土壤蓄水保墒能力较差时,雨水会快速下渗到土壤深层,应多施;反之,可少施。
6.农林抗旱保水剂干施时,由于土壤颗粒的相互挤压,农林抗旱保水剂一般达不到最大的吸水倍率,吸水性能会下降,因而使用量应多些;农林抗旱保水剂湿施时,已充分吸水,使用量相对少些。
三.选用有效的使用方法。
虽然农林抗旱保水剂的使用方法有多种,但具体到某一地区、某一气候条件或某一种造林方式时,最有效的使用方法可能只有一种。
1.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直播造林时,只能选用种子包衣或种子造粒,但种子造粒主要用于飞播造林。
2.植苗造林时,如果选用了粉末状的淀粉接枝丙烯酸盐类型的农林抗旱保水剂,应采用苗木蘸根;若使用的是颗粒状保水剂,则可与土壤直接混施。
3.与土壤混施时,如果气候比较干燥,而又无灌溉条件,必须采用湿施法或网袋法,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若有灌溉条件,或者雨季前造林,可采用干施法,尤其是吸水速率较快的农林抗旱保水剂。
四.施入深度和范围。
农林抗旱保水剂吸收的水分不会自动外溢渗透到土壤中,只能靠值物根系的被动吸收,因而,必须把农林抗旱保水剂施在根系主要分布层,才能被根系充分吸收利用,发挥其最大效率。因此,农林抗旱保水剂一般应施在20-60厘米土层深度、树冠边缘40厘米范围内。
施得过浅,会造成根系上移,减弱林木抗逆性能,还会因阳光照射加快保水剂的降解速度,缩短使用寿命;施入过深,会降低农林抗旱保水剂的效果,同时会增加无效的使用成本。
五.与正负土壤充分混合。
直接与土壤混施时,农林抗旱保水剂必须与一定比例的土充分混台才能施人,如果混合不匀,过少的地方起不到抗旱保水的作用,过多的地方会产生糊状凝胶(特别是粉状农林抗旱保水剂),造成局部土壤蓄水过高,严重影响土壤通气性能,造成根系腐烂,从而影响树木正常生长发育。
六.适时灌水。
农林抗旱保水剂并不是造水剂,而且吸收的水分最多可维持一个月左右。因此,农林抗旱保水剂施入后,如果长期不下雨,应每隔25-30天灌水一次,否则,农林抗旱保水剂的供水能力越来越差,最后失去供水能力。
七.与其它节水措施相配合。
农林抗旱保水剂应用只是抗旱节水有效措施之一,在抗旱造林中,应与其它节水措施配合应用,如径流林业技术、地膜覆盖、土内蓄水保墒、土壤深层防渗、土壤表面防蒸发、树体控制等措施,效果会更加明显。